我省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多年超过50%,2020年吸纳就业占全社会就业人数达到一半,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0年5月,*总*视察山西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要求我省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按照省委、省*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全方位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6月29日,省*发布实施《山西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山西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的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空间布局
三、围绕转型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
(一)培育优势,构筑三大生产性服务业新支柱
(二)增强后劲,抢占四大未来服务业新高地
(三)夯实根基,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新引擎
四、聚焦消费升级,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一)锻造长板,加速形成文旅新地标
(二)深挖潜能,打造康养新品牌
(三)厚植基础,重塑六大生活性服务业新优势
五、实施六大工程,提升现代服务业供给质量
(一)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二)实施集聚区拓展工程
(三)实施服务业数字化工程
(四)实施融合发展工程
(五)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
(六)实施平台载体创新工程
六、强化支撑保障,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优化营商环境
(三)强化要素保障
(四)完善监管体系
现代服务业贯通经济活动,促进要素流动,助力创业创新,是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以来,我省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促进全省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以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催生新业态,拓展新领域,培育新动能,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发展基础
规模持续壮大,增长贡献明显提高。“十三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589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9030亿元,年均增长6.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年均达到64.3%,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服务业投入显著增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比重由51.2%上升到57.1%,年均增速达到8.5%,对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全省转型升级发挥了“定盘星”作用。
结构显著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组建了山西文旅集团、华远国际陆港集团、华舰体育控股集团等旗舰企业。服务业发展对传统行业的依赖逐步减弱,“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仓储邮*、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33.9%下降到28.7%。文化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初步确立,共实现旅游收入27283亿元,年均增长24%(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未列入平均增幅计算)。金融服务业平稳增长,2020年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占比达到13.4%。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营利性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20年增加值占比达到13.6%。
重点集聚区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水平显著提升。全省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升级,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创建工作,现代专业交易市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竞相崛起,集聚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彰显,全省服务业集聚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融合态势不断强化,新兴业态蓬勃发展。积极推动山西综改示范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快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加快发展。“互联网+”催生的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络约车、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旅游、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兴起,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活跃力量。“互联网+农业农村”融合加快发展,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活跃力量。
*策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深化改革,鼓励金融、物流、文化、旅游、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围绕放宽市场准入、投融资体制、财税*策、要素保障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策措施,全省上下形成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策体系和良好氛围。
我省服务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起步晚、规模小;多数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不足,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本土龙头骨干企业;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渗透式发展不够,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面临的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催生出新的服务业态和模式,为我省换道领跑,抢占未来服务业新高地,融入国内国际服务业高端产业链条提供了更多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服务业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我省正处于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向高品质迈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型消费快速涌现,将有力促进我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省委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聚焦“转型出雏型”战略目标,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创新驱动放在服务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快服务业高端化、品质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以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便利度为导向,构筑生产性服务业新支柱,抢占未来服务业新高地,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新引擎,加快形成文旅新地标,打造康养新品牌,重塑生活性服务业新优势,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供给质量,构建支撑全省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创新成为服务业发展的原动力,催生发展服务新亮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和发展模式,提升全省服务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释放市场活力和改革红利。实施更加主动的区域合作战略,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增创服务业发展新优势,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
——坚持需求引领。坚持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两端发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发挥传统消费主体作用,加快发展新型消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均衡。
——坚持融合发展。以融合发展理念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加大互联网等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通过服务业跨界融合赋能经济稳步增长。
——坚持质效优先。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以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为重点,提高服务业质量效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特色服务品牌,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服务业总量规模持续壮大,重点领域新旧动能有效转换,全面实现提质增效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迸发,服务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与发达地区的相对差距显著缩小,形成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
质量效益显著改善。促进服务业规模扩张和质态提升并重, 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重点行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有效支撑我省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0%,加速服务业技术、业态、管理、品牌和商业模式创新,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市场占有率高的创新型服务业领军企业,在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争先进位。
开放水平持续提高。优化服务业外商投资结构,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省外商直接投资额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集聚效应明显增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面实现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能力逐步优化,集聚区的规模经济效应越发凸显,成为全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集聚地,创建形成50家左右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到2035年,我省和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业实现高质量转型,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辐射能力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专业化、标准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实现品质化、多样化和便利化发展,服务业整体迈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
(四)空间布局
依托“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空间布局,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功能区发展布局,形成中心城市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集聚区集中、生活性服务业向商圈集中的区域功能布局。
深化“一主”引领功能,强化全省服务业中心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太原都市区国际化水平,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推动咨询服务、会展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发展,高质量建设山西综改示范区“五大中心”,建设一批层次高、业态新、功能全的各类现代高端服务业载体,把太原都市区打造成为国际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国际化现代服务中心和消费中心。大力推动强省会战略,建设太原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升参与全球全国资源配置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太原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地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强化“三副”支撑功能,形成以大同、临汾和长治为副中心的辐射格局。大同、临汾、长治作为晋北、晋南、晋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要求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合理利用自身所处区域的优势主动对接太原都市区,打造省域内紧密相连、互为补充、各要素有序流动的辐射格局,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腹地,推动我省服务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晋北地区发挥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联通京津冀、中西部地区和俄蒙欧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服务、通用航空、电子商务、商务咨询、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将大同打造成为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服务业枢纽城市,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成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桥头堡。
晋南地区积极对接黄河金三角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加快完善铁公机交通运输体系连接,加强与太原、西安、郑州等三个省会城市的经济互动,发挥侯马保税物流中心重要作用,重点发展文旅融合、科技创新、现代物流、商贸服务、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将临汾、运城打造成为黄河中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服务业中心城市。
晋东南地区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对接,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文旅康养、现代金融、通用航空等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综合交通建设,将长治、晋城打造成为晋冀豫地区服务业中心城市,成为我省向东开放和承接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枢纽。
优化“多点辐射”功能,推动全省服务业网络化发展。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县级中心城市服务业特色化发展,打造区域性服务业主要节点,深化协同联动发展。推动各类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建设,培育发展服务业特色商业街、特色园区、特色乡镇,提升商业服务能级和集聚区发展水平,主动承接太原都市区以及大同、临汾和长治三大副中心城市服务业辐射,积极对接节点城市服务业延伸,共同形成支撑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系统。
三、围绕转型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
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向服务业各领域渗透,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一)培育优势,构筑三大生产性服务业新支柱
1.现代物流业
以降本增效提质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物流设施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推动物流业融合创新发展,增强物流供应链管理能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打造现代物流强省。
推进物流通道建设。以打通国际国内物流关键通道和关键节点为重点,加快我省与国家物流大通道有机衔接,打通“出省口”,消除“断头路”,建成公铁海空联运、干线成网、省际互联、面向国际的物流通道体系。重点推进山西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山西至青银、青兰等国内物流通道建设,推进山西至凭祥口岸、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二连浩特和满洲里等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加强航空物流通道建设,加快太原机场改扩建,强化太原枢纽中心与全球主要国家城市的航空货运联系,建设国际航空货运基地。
提升物流枢纽功能。打造太原都市区国际化智慧物流枢纽,建设物流公共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服务全省的智慧物流中枢。建设三大区域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大同国家物流枢纽,做强煤炭、煤机制造、轨道交通、陶瓷等大宗商品物流供应链,建设全国重要的肉类冷链服务基地;加快建设临汾国家物流枢纽,加强与日照港等港口业务合作,大力发展“无水港”模式,建设粮食、果蔬等物流设施和信息平台,扩大跨境贸易、保税物流规模;加紧培育长治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货运基地和全货机航线,为半导体、信创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物流支撑。统筹布局建设制造业、农产品、快递、医药、大宗商品等专业物流基地。
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加强山西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省份物流枢纽合作与信息共享,完善京津冀晋鲁豫地区间物流集疏运和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实现跨区域物流无缝对接。加快建设现代陆港体系,开行“一带一路”干线集装箱循环班列,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和国际商品交易集散。优化城市物流集散和配送网络,提高大型商圈和商业连锁企业的集中配送比例;完善农村配送服务网络,推广邮快结合、交快结合、快快合作等农村物流模式,加强城乡互动的双向物流体系建设。
建设智慧物流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强化物联网、智能终端、智能仓库等推广应用。发展一批面向干支线运输、仓储配送、运输代理、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细分领域的物流服务信息平台。支持具有产业链、供应链带动能力的核心物流企业打造产业“数据中台”和“虚拟”产业园。加快推进山西省智慧物流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全省智慧物流快捷交易无缝衔接。
推动物流创新融合。加速物流业迭代更新,创新物流组织方式,发展“互联网+物流”、共享物流、枢纽物流、绿色物流、供应链物流、“虚拟”产业园等物流新业态。满足品质消费、时尚消费、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需求,发展网约物流、网络货运、个性化定制物流、即时配送、社区配送等新模式。进一步推动物流业与各产业、各环节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加强供应链增值服务,提升供应链服务能力。
2.科技服务业
壮大科技服务业主体,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发展科技服务业新业态,创造科技服务大需求,建设科技服务业大市场,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与研发服务。全面提升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鼓励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管理部门主动与*驻晋科研院所对接,采取联合研发、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积极吸引国内外工业设计院校和机构到山西创办工业设计公司或分支机构。重点围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研发外包、知识流程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等高附加值业态,推动服务外包向知识流程外包和行业解决方案等高端外包转变。加快发展“互联网+研发服务”,鼓励企业开展网络协同研发设计,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研发设计中的应用。
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依托现有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发挥在晋院士领军作用,提升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能力。围绕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建设一批集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试验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实现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试基地全覆盖。壮大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强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在线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技术评估、成果推介、融资担保等具有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功能的机构加快发展,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形成线上线下共同推动的技术转移转化机制。支持科技特派员服务中心、农技推广中心等面向农业、农村领域开展先进适用技术转移转化服务。
培育发展检验检测服务。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观测、分析、测试、检验、标准等服务。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提升,培育专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大力发展在线智能化、多参数、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检验检测新业态,提升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技术咨询、标准研制、培训等增值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重点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保险、证券化等方面服务新产品。支持建设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打造一批网上知识产权“服务站”,促进“互联网+知识产权”融合发展,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等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强服务业态和模式创新,建设专利运营与产业化服务平台。
3.现代金融业
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打造良好金融生态,形成各类机构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定位明确、作用有效、运行规范的金融业发展格局。
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围绕全省“六新”突破和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优化配置信贷、债券、保险等各类金融资源,积极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推动作用,增加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发展科技保险、专利保险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支持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提高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覆盖面与渗透率。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三农”专项金融债券等,用好应急还贷资金和云税贷、小微快贷、信易贷等专业化个性化金融服务,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充分挖掘企业首贷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提升中小微企业首贷户拓展及信用贷款投放比例。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做优做强地方金融。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发挥融资担保、保险增信及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提升金融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引导和培育创新型、创业型企业到沪深港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通过非公开发行、配股、发行优先股、可转债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资产证劵化、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债券融资工具等方式进行债权融资。
优化金融产业布局。依托山西综改示范区,开展金融集聚区建设试点,加快优质金融资源和要素集聚,科学安排重点金融项目,提升金融产业规模化水平,尽快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金融产业集群。完善地方金融业态,补齐金融要素市场、基金业和风投创投短板。大力发展县域和农村金融,推进基本金融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金融协调发展。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引入战略投资者,打造一流城商行、农商行。大力发展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来晋设点展业,支持现有银行、证券、期货、基金、证券投资咨询、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合理增加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扩大地域覆盖面。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申办民营银行。支持建设集数据备份、灾备中心、客户服务、业务处理、创新研发、信用卡及培训等为一体的金融综合服务中心。
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风险全覆盖监管框架,不断深化对地方金融组织的监督管理,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的监管,逐步将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纳入监管范围,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着眼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定期开展风险排查。完善金融涉诉案件协调机制,加大金融案件执行力度,加强对逃废金融债务失信惩戒,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二)增强后劲,抢占四大未来服务业新高地
1.信息服务业
以“智慧山西”建设为引领,实施网络强省战略,依托能源、区位优势,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围绕“网、智、数、器、芯”五个领域,构建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数字技术应用先导区,助力山西大数据产业跃居全国第一方阵。
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以算力算法强大大数据应用,以创新生态壮大大数据产业,聚焦数据资源集聚、数据融合应用、数据产业方阵打造、数据治理能力提升,充分发挥信息安全、数据标注领域先发优势,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加快5G基站、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普及IPv6应用,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支撑系统的升级改造,提升信息基础服务能力,加快构建基础数据服务体系。争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在我省布局建设,将太原打造成为省级核心枢纽节点,依托大同、阳泉、吕梁建设城市级枢纽节点,构建省、市协同联动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
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山西软件园、清控创新基地、太原中北软件园等软件产业园区(基地),做大做强优势领域和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围绕信创产业生态,大力推进关键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重点软件产业研发能力建设。鼓励省内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建立创新前后端有效对接、创新资源集约利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的创新机制。加快建立具有区域竞争优势、自主创新的软件产业生态,引进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着力突破核心技术,积极培育新兴业态,持续深化融合应用,提升软件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加快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和融合发展。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发展关键应用软件、行业解决方案和集成应用平台,强化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本土领军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打造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数字产业旗舰劲旅,打造千亿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促进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培育一批信息产业优秀产品和试点示范项目。推动信息技术向各领域赋能、赋值、赋智,形成“互联网+”新业态。探索数字融合应用新场景,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务、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促进服务业智慧化发展。
2.高端商务服务业
坚持*推动、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咨询、人力资源、会展、法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态,推动商务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培育功能完善的高端商务服务中心。
做大做强服务贸易。积极申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大力发展服务外包、跨境物流、文化贸易等优势服务贸易产业,培育一批服务外包基地、跨境物流基地和工程总承包服务基地,打造一批山西服务业贸易品牌。发展山西综改示范区服务贸易集聚区,打造大宗商品、网络货运、数字零售、跨境电商等千亿级平台经济,以及千百亿产业集群总部经济,集聚一批国内外金融、审计、知识产权、系统安全、商务咨询等专业化服务企业,促进服务贸易集聚发展。积极建设服务贸易公共平台,打造文化服务、数字服务、中医药服务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加快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在专业服务、旅游、文化、检验检测、教育、医疗等领域,积极培育一批外向度高、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中小型服务贸易企业。全面推进“单一窗口”等新型通关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
大力发展咨询服务业。加快咨询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人才支撑,建设新型智库。优化行业结构,拓展咨询服务新产业新领域,促进*策咨询、工程咨询、科技咨询、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咨询和企业管理咨询等重点领域快速发展。推动山西综改示范区创建咨询业示范园区,吸引国内外著名咨询服务机构入驻,打造先导型、专业化、有特色的咨询业基地,推进咨询业集聚发展。加大对咨询服务业的*策创设和支持力度,鼓励咨询服务企业发展,重点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综合性全过程咨询行业“龙头”企业,组建“山西咨询智库”“山西投资咨询专家库”“山西咨询发展论坛”,在山西形成一批品牌咨询企业和品牌咨询专家。
培育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培育和引进一批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形成50家左右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建设1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将人力资源服务业高端人才纳入我省人才计划和人才引进项目,享受相关优惠*策。加快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省级人力资源信息库,实现数据互联互通。高标准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建立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做优做精会展服务业。培育会展龙头企业,提升办展专业能力,推动会展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拉长会展产业链条。完善会展场馆设施,加快会展会议中心建设,推进会展场馆市场化运行,切实提高会展场馆利用效率。大力推动传统展会项目数字化转型,探索线上线下办展新模式,打造网络展会集群。培育和引进一批知名展会,重点培育2-3个国家级展会,促进会展业向国际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构建全省会展业全方位发展格局,努力将太原打造成为我省会展经济核心区和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会展城市,其他各市重点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品牌展会,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会展强省。
培育发展法律服务业。建立健全*购买法律服务机制,统筹城乡、区域律师资源,支持区块链、5G技术、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在新兴法律服务业的应用,探索新型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律师事务所、律师协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法律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加强法律服务机构管理,提升法律服务机构管理规范化水平,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培育、发展和形成特色业务,打造一批在业务领域、服务能力方面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法律服务品牌入驻,引导更多律师人才到本地执业,发展壮大本地律师队伍。改进管理和服务工作,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构建我省大而强的法律服务格局和权责一致、上下协调、运行有序的法律服务管理体系。
3.节能环保服务业
以高效节能、先进环保以及资源循环利用为路径,大力发展评估、咨询、检测、设计、运营等节能环保服务,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节能环保服务体系。
健全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节能咨询、节能监测、节能技改、循环化改造、清洁生产审核、能源审计、节能评估认证等为主体的节能环保与循环经济服务体系,重点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引导发展以系统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综合环境服务。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积极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健全效益分享型机制,推广能源费用托管、节能量保证、融资租赁等商业模式。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建立综合能源管理中心。推进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引导节能服务机构提供节能规划、能效诊断、能源管理、运营等专业化服务。
创新环保服务模式。试点应用地热能供热技术,以山西综改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和科技创新城为核心,应用地热综合利用专利技术。加快产业集聚,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节能低碳环保产业园区。支持环保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电能服务产业,开展能源审计和“环保管家”模式。
推进第三方治理机制。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电力、钢铁、煤炭、焦化等领域为重点,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产业园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大力推进污染集中治理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培育一批集环保工程技术方案设计、施工、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工程总承包企业集团。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按效付费、第三方治理、*监管、社会监督的新机制。
鼓励发展电能服务。加快覆盖重点城市、重点领域的充电站、充电桩等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市场,逐步搭建科学规范的电能服务产业发展体系。规划布局充电桩网络,以太原、晋中、晋城、运城等为重点区域,打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及配套产业链,形成网络化、便利化的充电站、换电站布局。推动电力储能梯次应用,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整车租赁、电池租赁和回收等服务领域。推进新能源汽车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拓展电池梯次利用应用场景。推动电力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电能信息采集系统,依托能耗智能监控和人工智能系统,寻找能耗漏洞,提升用户用电效率。
4.通航服务业
推进通航全产业链发展,提升通用航空服务能力,将我省打造成为中国低空旅游体验消费重要目的地、华北航空运动产业发展新高地、通用航空示范强省。
加快发展通航运营服务。结合我省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开展低空旅游、短途运输、航空培训、航空物流、航空应急救援与公共服务等通航运营服务。鼓励大同、长治、吕梁、运城等地率先发展低空旅游,在5A级旅游景区和部分4A级景区,基本实现45分钟航程全覆盖。依托省内现有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以定点航班为主、定制飞行为辅的方式,发展短途航空,构建通达顺畅的公共航空运输网络,打造省内空中“高速公路”。扩大公共服务和生产应用,加强通用航空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护、农林作业、气象监测、土地测绘、空中旅游、森林航空消防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太原、长治、大同等地建设通航应急救援基地,开展航空应急救援等公共飞行业务。推动通航金融、保险、租赁服务,重点加快发展通用航空全产业链融资、通航经营安全保险、通航设备设施租赁等服务体系,延伸通用航空运营服务产业链。
培育壮大通用航空市场。鼓励“通用航空+”消费,推进通航业与旅游、体育、气象、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通用航空新业态。开展以“空中观光+飞行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低空旅游项目,以沿黄河、沿长城、沿太行三大低空旅游为抓手,开辟3条以上低空旅游航线,建设覆盖全省的低空旅游航线网络,打响“空中看山西”旅游品牌。开展航空体育培训,利用省内通用机场和飞行营地,发展空中跳伞、滑翔机、滑翔伞、动力三角翼、热气球、航空模型等航空体育消费市场。依托尧城(太原)国际通用航空飞行大会,举办以航空运动、航空消费与航空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国际航展及国际通航论坛。支持建设航空主题商业文化街区、航空主题营地、航空主题游乐园、航空俱乐部等,激发通航市场消费。
健全通用航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坚持全省域统筹、全链条发展、全方位改革、全领域开放、全要素保障,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通航*策创设和要素保障。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企业、社会资本等多方参与、共同投入的通用航空多元投融资体系。加快通航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地面通航网络,推进全省新建通用机场建设。构建覆盖全省的低空飞行服务站,为通航用户提供空中交通管理服务及各类航行情报、气象情报、技术咨询、飞行辅导、应急帮助等增值服务,实现低空飞行“一站式服务”。优化通用航空教育资源,支持大专院校和高校开设通用航空类专业,加大通用航空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
(三)夯实根基,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新引擎
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为导向,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培育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创建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特色品牌,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
培育全产业链农业服务体系。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加强服务平台建设,结合我省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整省试点工作,搭建全省农业生产性综合服务平台。健全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智能化气象服务建设,建立一批数字农业服务站,开展“农业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试点,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线上对接。引导形成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综合配套服务,构建集高科技农业技术的研发、生产、培训、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为农业“特”“优”发展提供支撑。
积极拓展农业服务领域。立足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重点发展农业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绿色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服务。围绕山西农谷建设战略,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开展绿色高效技术服务,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引领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支持服务组织积极开展种子、农药、兽药、化肥、饲草料等农资供应服务,深化雁门关农牧交错示范带建设战略,建设优质牧草基地,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加快大同肉业、朔州奶牛和肉牛、吕梁肉牛、忻州绒山羊等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依托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建设战略和“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五大平台,推进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利用农业展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推动我省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入国内大循环中高端。
加快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大力培育新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重点发展面向农业全产业链的专业化服务主体。鼓励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加强合作和互动,建立“生产性服务企业+工厂+农户”“生产性服务企业+工厂+科研院所+农户”等模式,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合作共赢。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强化家庭农场指导服务。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统一经营功能,创办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实体,推动各类生产要素高度聚集和有效配置。鼓励农民合作社向社员提供各类生产经营服务,打造一批优质合作社示范点。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和订单方式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带动我省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作业环节需求,发展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模式。支持专业服务公司、供销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服务主体,重点面向从事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小农户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托管服务,促进服务主体服务能力和条件提升。实施小农户生产托管服务促进工程。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本地优先支持的托管作业环节,按照相关作业环节市场价格的一定比例给予服务补助,通过价格手段推动财*资金效用传递到服务对象,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托管对小农户服务的覆盖率。
四、聚焦消费升级,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大力推动传统服务业转方式、增动力,加快生活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一)锻造长板,加速形成文旅新地标
推动更多独特文化资源、人文景观、自然风光转化为高品质旅游产品,形成全省域、大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打造文化强省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以创意化、高端化、品质化为目标,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布局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文创小镇、文创街区、文创空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旗舰劲旅,形成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创企业协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挖掘活化文化资源,开展华夏文明起源、晋文化、北朝民族融合、古建筑和彩塑壁画、青铜文化等研究,挖掘三晋名城、名人、名胜、名典中蕴藏的文化故事。实施文化品牌战略,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和影视剧、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发展,推出3-5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演艺精品力作。持续打造珐华器、推光漆、澄泥砚“山西三宝”品牌和具有时代记忆特色的“山西文化记忆”。
提升“游山西·读历史”文化旅游整体形象。盘活山西独特文物资源,规划布局一批特色博物馆、主题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建设20处国宝级文物活化利用试点,培育30个文物研学游示范基地,打造古建、彩塑、壁画等10条成熟的文物游读线路,让文物活起来,讲好山西故事。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资源,打造一批地质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等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将“游山西就是读历史”主题植入文化节庆活动,围绕尧舜德孝、关公忠义、能吏廉*、晋商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新创一批历史文化主题活动,培育升级一批特色文化节庆品牌。支持重点景区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的原创演绎精品,打造一批“游山西·读历史”主题宣传产品,让“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品牌走向世界。
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实施A级景区倍增计划,大力推进自然文化景区、旅游综合体、城市公园、矿山公园、地质公园、主题乐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创建A级旅游景区。递次推动现有A级景区晋升更高等级旅游景区,新创建3家以上5A 级景区,培育1-2个世界级旅游景区。继续推动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等旅游品牌建设。加大云冈石窟保护力度,加强“云冈学”研究,建设云冈峪历史文化长廊,打造高质量的“大云冈”景区,推动“云冈学”走向世界。深入挖掘五台山古建文化、生态文化、禅修文化、地质文化等,打造集自然风光、佛教文化、古建艺术、避暑康养等为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借力国际性会展活动,开发行摄平遥、夜游平遥、美食平遥等新型旅游产品,推进平遥古城文化旅游产品业态升级。依托气候、山地、温泉、森林、湿地等优势资源,力争创建1-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5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构建贯通城乡景区的全域旅游公路网,继续推进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形成“快进慢游深体验”的现代旅游综合交通体系。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和智慧旅游建设,完善集散中心、驿站、智慧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推进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国家旅游重点村创建,打造“三个人家”特色主题民宿品牌。
全力推动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加速崛起。高水平建设黄河板块景区,着力将壶口瀑布、乾坤湾、关帝庙、云丘山、碛口古镇、老牛湾等龙头景区培育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景区。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打造黄河黄土地质构造运动史、中华文明演进史和吕梁红色革命史三条研学旅游线路。加强长城板块保护利用,加快建设雁门关、得胜堡、广武城、李二口、平型关、娘子关等龙头景区,打造6个核心展示园。依托长城一号旅游公路,重点开发形成长城军事斗争史、民族融合史和地质构造运动史三条研学旅游线路。推进太行板块转型升级,提升五台山、皇城相府、太行山大峡谷、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莽岭等龙头景区品质,推进云中河、中太行、云竹湖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太行避暑康养旅游目的地。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重点开发太行红色革命史、太行山地质构造运动史和古代建筑艺术史三条研学旅游线路。
做优做深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紧扣“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推动医疗、养老、养生、文化、旅游、体育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在大文旅深度融合、竞相发展的格局下,打造富有山西特色的文旅融合产业。大力发展“文旅+”产品新业态,推行“景区+民俗文化”等新模式。依托山西较为富集的工业遗产遗址,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推动建设一批工业博物馆、创业园、产业园,开发工业遗产创意游等产品。结合“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大力发展水利旅游。推动旅游与气象行业融合发展,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区、天然氧吧、气象公园等产品,创建一批“中国天然氧吧”。配套古城、古镇和古村落保护,打造文旅融合示范村镇,培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加强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融合,推动博物馆等重点文化场馆转型升级为知名文化旅游景区景点。
(二)深挖潜能,打造康养新品牌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打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促进医、养、旅、居、文、体多业态深度融合,加快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康养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康养目的地。
推动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康养产业发展新载体,重点推进建设一批康养小镇、康养社区、康养乡村、中药材产业基地,打造融旅游、居住、养生、医疗、护理为一体的康养产业集群。完善康养产业配套服务,继续巩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成果,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项目实施,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进一步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健全康养管理服务,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健康体检、专业护理、心理健康、母婴照料和残疾人护理等专业健康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健康市场调查、咨询、管理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发展健康风险管理等健康管理新型组织。推进“互联网+健康”行动,完善健康信息产业链,发展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等健康养老服务新模式。
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推动开展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养老服务场所,拓展养老服务网点。推广太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实施社区养老服务“1251”工程,培育10个规范化、标准化、连锁化社区养老服务品牌,建成200个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社区养老示范机构,打造50个养老示范社区,发展100个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大力培育养老市场主体,重点扶持一批龙头养老企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业,建设一批设施一流、功能完善、旅居养老、康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解决中高端和异地养老问题。强力推动民办中低端养老机构提档升级,提升服务水平。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加强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实现每个县有一所综合性养老机构。推进农村区域性养老供养工程,通过举办农村幸福院、养老大院等方式,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
建设全国重要康养目的地。以太原为中心,同时紧密辐射忻州、晋中两市,构建“1小时交通”康养都市圈,加快联动发展,形成山西康养核心区。打造大同—朔州、长治—晋城2个康养产业片区,培育多个康养产业支撑点,构建全省域、大康养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特色康养产品体系,提高康养产业供给能力,重点培育避暑康养、温泉康养、森林康养、乡村休闲康养、运动康养、中医药康养、文旅康养、食疗康养等特色康养产品,满足人民养心、养身、养性、养神、养老、养成等多样化、高品质、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将我省打造成为集康体疗养、养生养老、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全国山岳型夏季康养重地。
(三)厚植基础,重塑六大生活性服务业新优势
1.商贸服务业
优化商贸服务结构,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多元业态,推动商贸服务体系重构、功能提升。
优化商圈发展格局。结合智慧社区商圈建设、智能化购物场景打造和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释放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升级。发展中高端业态,高标准打造大型商圈和大型商业综合体,推进便民消费商圈建设。以提升老街区、培育新街区、创建名街区为重点,改造提升高品位步行街,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步行街,改建提升一批便民消费服务中心。鼓励商贸企业在新零售、新业态上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满足消费者多场景需求。支持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创新经营模式,鼓励便利店与线上平台开展合作,积极推进便利店O2O模式、供应链模式,发展网络营销、社区团购、店仓一体、网订店取、即时配送等新兴消费模式,延展便利店服务半径。
构建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培育壮大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吸引大型龙头第三方电商服务企业在晋设立区域运营中心及网点机构。引导电商企业拓展销售渠道,树立网络品牌,运用跨境电商手段开拓国际市场。扎实推进太原、大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鼓励和引导专业合作社建设,发掘具有山西特色的优质产品,完善质量认证,培育具有影响的线上特色品牌。着力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小杂粮、干鲜果、醋、蔬菜等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打造一批农村电商强县、强镇。支持涉农企业参加各种大型农博会、农洽会,提高山西优质农产品品牌效应,加快建立与山西产业特色相适应的农产品网络零售和分销体系。加快电商产业园建设,构建电商生态圈,培育以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为代表的电子商务集聚区。
积极培育消费热点。积极培育定制消费、信息消费、幸福消费、绿色消费等热点,鼓励各地出台关于促进消费的*策措施。推动各市加快建设文化休闲街区、艺术街区、特色书店、剧场群、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鼓励有条件的景区探索开发演艺演出、灯秀水秀、夜景观光、商街夜市等夜间旅游产品。培育一批布局合理、业态丰富、辐射范围广、服务多层次消费需求的夜间经济载体、街区和便民服务商圈,重点将太原打造成为中部“夜经济”标杆城市,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夜间消费文化IP。积极发展“小店经济”,培育独具特色的网红店、夫妻档等小微商业群体。传承振兴老字号品牌。发展首店经济,引导主要商圈和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集合,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街区。
2.家庭服务业
以满足居民生活性服务品质化需求为目标,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发展,全面提升我省家庭服务业的供给规模和服务质量。
增加家庭服务有效供给。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惠及城乡的家庭服务体系。顺应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升级趋势,引导居民服务专用化、精致化、体验化发展,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和消费满意度。壮大家庭服务业产业规模,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流程和新项目进入家庭服务业,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业态,不断延伸家庭服务产业链。发挥平台经济对家庭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引领作用,着力提升服务便利化水平和网络化供给能力。
提升家庭服务规范化水平。提高居民家庭服务行业组织化程度,推进规模经营和网络化发展,着力发展员工制家*企业。实施家庭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家庭服务,建设集保姆月嫂、育婴幼教、养老看护、清洗保洁、家*培训、社区家教等为一体的家庭服务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支持中小家庭服务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发挥“天镇保姆”“吕梁山护工”等劳务品牌效应,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家*服务品牌。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强化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家庭服务的职业化、标准化水平。加大岗前培训和“回炉”培训工作力度,促进家庭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引导和鼓励院校加强人才培养和相关领域专业建设,扩大高职院校家庭服务专项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支持校企合作,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家*企业,共享职业院校、社区教室等培训资源。
3.体育服务业
坚持市场驱动,扩大体育产品供给,做强体育产业,丰富体育业态,促进体育消费,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格局。
大力发展体育赛事。创新申办和举办机制,吸纳社会组织和各类企业参与申办、举办高水平国际国内商业体育赛事。积极举办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新兴赛事。发展“互联网+体育”等新业态,促进体教融合,推动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通航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巩固培育自主品牌体育赛事,举办好尧城(太原)国际通用航空飞行大会,支持引进国际特色品牌赛事,申请承办第五届世界航空运动会。鼓励举办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打造“一地一品”“一行一品”体育健身品牌赛事。聚焦开发区域特色旅游休闲主题活动,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户外健身运动品牌赛事。
支持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扩大职业体育社会参与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赞助职业体育,引导大型体育场馆采取合作、冠名等方式参与职业体育发展。鼓励体育部门与职业俱乐部通过协议、联办等方式,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和后备人才。探索建立企业、高校和优秀运动队联合创办职业俱乐部的机制和模式。
扶持体育中介服务组织。邀请国内外一流体育中介机构开展体育赛事推广、体育人才经纪、体育活动和广告策划、体育赞助与基金运作、体育法律和培训服务、体育商务咨询等体育中介业务。推进体育管理体制和运动员管理模式改革,实施体育明星培养工程,在职业化运动项目中引入经纪服务,推动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展,激活体育中介服务市场。建立辐射全国的体育赛事、培训、信息资源交易平台,举办体育类会展服务,推进赛事举办权和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无形资产等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
4.教育培训业
依托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教育资源,立足服务山西转型发展,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培训服务品质,构建完善教育服务大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允许购买并适当使用符合条件的社会化、市场化优秀在线课程资源,探索纳入部分教育阶段的日常教学体系,并在部分学校先行先试。鼓励加大资金投入和教师培训力度,试点开展基于线上智能环境的课堂教学、深化普及“三个课堂”应用。完善在线教育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监管、市场准入等制度规范,形成高质量线上教育资源供给。
广泛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开展城乡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及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加服务类相关专业设置,强化对其他各类服务业的支撑力度。广泛开展社区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引入行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项目,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便捷、优质的社区教育服务,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鼓励县级职教中心发挥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优势,积极开展教育培训。鼓励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承担各种类型的培训任务。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形成*引导、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主体、企业全面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提升人才培育的层次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大力发展对金融、物流、科技研发、软件、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等重点服务业领域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推广服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现代服务业“1+X”证书试点工作。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鼓励各级各类院校加大对课程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探索省级教育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大协同联动力度,破除高校与省重大战略、重点工程、重要产业的联动“壁垒”,提升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协同度以及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共用程度。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强化优势学科,支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中北大学率先发展,创建“双一流”大学。促进大学城办学资源共建共享、创新要素汇聚融合,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提升服务转型综改能力。
5.托育服务业
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增加服务供给、优化服务结构,健全托育服务的*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建成形式多样、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扩大普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实施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专项行动,发展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方便可及的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形式,在工作场所或就近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建成一批具有带动效应、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完善社区托育服务骨干网,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市场供给。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化、连锁化的托育机构。鼓励托育机构跨区联合、资源共享,发展异地互动托育,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托育机构。
规范行业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理机制,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夯实安全责任,加强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控。预防控制传染病,降低常见病发病率。实行托育服务行业工作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强化对保育员、育婴师、保安、勤杂等工作人员的审查管理。将婴幼儿照护服务人员作为急需紧缺人员纳入培训规划,切实增强从业人员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
完善执行登记备案制度。健全托育机构登记备案制度、信息公示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建立行业准入和动态管理机制,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托育机构监督管理,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双随机抽查、违法查处、诚信评价等综合监管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托育机构的动态、全程、综合监管。
6.房地产业
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因城施策,培育住房消费,不断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房地产市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健全完善长租房*策,推行租赁合同网签备案,规范租赁双方行为。引导住房租赁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多渠道筹集租赁房源,支持自持租赁房源的重资产企业加快发展。完善租赁住房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人员管理,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维护租赁当事人合法权益。完善“山西数字房产”住房租赁管理服务系统,提升监管服务效能。做好*财*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工作,在*策制度、土地供应、市场培育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提升住房产品品质。构建智慧小区,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一批可学习、可借鉴的智慧小区样板。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创新住宅产品类型,提供绿色、健康、智慧的高品质住宅。合理控制住宅高度,适度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适度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开放空间,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更加舒适、便利的宜居社区。完善全装修住宅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全过程管理,强化施工质量管控,确保装修质量合格。引导房地产企业由传统的开发商向运营商、服务商转变,推进养老地产、文旅地产等多元化发展布局,促进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物业管理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对物业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建引领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落实街道属地责任,健全业主委员会治理机构,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形成社区治理合力,逐步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创新物业管理,将物业管理监督权、服务质量评价权、维修资金申请使用决策权下沉到街道(乡镇),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协助街道和社区做好卫生防疫、应急管理等基层公共事务。按照建设完整居住社区目标,构建智慧物业服务平台,支持物业服务企业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推动物业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物业服务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规范物业服务企业经营行为,建立物业服务企业红黑名单制度,授予企业信用星级标识,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实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五、实施六大工程,提升现代服务业供给质量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六大工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全省服务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一)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加强服务业企业引育力度。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头部企业、平台企业,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建立高成长性创新型服务业企业种子库,对入库培育的企业提供分类扶持和“一企一策”靶向服务。支持中小微服务企业通过联合采购、共同配送、平台集聚、设立联盟等方式,实现协作协同发展,加快培育一批本土服务业“小巨人”。吸引一批优质企业入驻,鼓励跨国公司、国内上市企业在我省设立公司总部、地区总部、分支机构或运营中心等。
加快培育服务业旗舰企业。建立健全“1+1+N”服务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旗舰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一个领域培育一个旗舰企业。以旗舰企业带动项目建设,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建立动态管理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谋划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辐射带动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二)实施集聚区拓展工程
持续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围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等重点领域,创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服务业集聚发展新高地。加快引进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先进服务业企业,发展总部经济,谋划一批重点项目,推动一批研发、金融、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化项目落地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群品牌,提升集聚区服务能力和服务功能。
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优化布局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持续增强集聚区综合承载功能。各服务业集聚区结合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科学确定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主导产业,实施差异化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建设创新引领型平台和机构,推动集聚区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优化集聚区运营管理模式,健全集聚区考核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强化集聚区的集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集聚区的综合竞争力,在全省逐步形成高水平、强实力、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新格局。
(三)实施服务业数字化工程
培育构建数字化产业链。深度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提升转型服务供给能力。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实现传统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发挥大企业产业链整合优势,打通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引导中小企业上平台、用数据、变模式、转业务,形成产业链高效协同、供应链柔性配置、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构建服务业数字化产业链生态。
实施数字赋能行动。鼓励重点企业率先创新突破,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入到研发、设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环节。推动传统企业植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基因,降本增效,实现数字转型升级。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助推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建数字化创新示范园。打造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支持发展新型数据产品和服务,鼓励探索专业化的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交换、数据标注等数据分析服务,立足共性需求,实现设备共享、产能对接、生产协同。
发展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推进新技术、新业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平台经济、体验经济、分享经济等新模式发展,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度高、规模效益显著的数字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服务业新业态对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和服务化消费需求的引领作用,搭建中小企业资源库和需求池,发展众包、众创、云共享、云租赁等模式。
(四)实施融合发展工程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山西综改示范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积极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创建。加快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支持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服务业务,通过推动创新设计、推广定制化服务,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等新型云制造服务,打造“平台+模块”“服务+制造”的网络化协同生产服务体系。支持服务企业利用信息、营销渠道、创意等优势,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范围,实现服务产品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完善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提升重点制造业领域服务化发展水平,打造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融合发展示范企业。在生产基地规划、厂内设施布局、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引入专业物流解决方案,增强敏捷制造、准时生产等精益化生产能力。鼓励物流企业开发面向加工制造企业的物流大数据、云计算产品,提高数据服务能力,协助制造企业及时感知市场变化,增强制造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
促进服务业与农业渗透融合。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业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生产型农业向服务型农业转型,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增强农业的创新力和夯实农业竞争力提供坚实支撑,把发展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主推服务方式。
鼓励服务业内部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的交叉、延伸、重组,创新服务供给,拓展增值空间。支持服务业多业态融合发展,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促进设计、文化、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科技+”“信息+”“金融+”“设计+”等融合型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业态创新和功能完善。培育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载体,发挥平台型、枢纽型服务企业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五)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
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标准化工作管理体制,推动落实统一管理、分工负责要求,标准化行*主管部门抓好制度创新和*策供给,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本领域标准化工作。完善标准化法规制度和*策体系,健全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考核引导、财*保障、奖励激励、创新驱动、人才培养、服务支撑等运行机制。严格标准实施体系,创新标准实施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标准实施效益。严密标准监督体系,强化标准化行*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建立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推动推荐性标准评估工作,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提升标准化供给能力。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推动相关部门加强地方标准制修订力度,鼓励有条件、基础好的服务业组织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为适应市场和创新需求,在服务领域大力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全面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建立由*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培育发展标准化中介服务机构,助力标准化服务能力建设。创优标准化推进机制,加强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标准研制与产业融合发展,以高标准引领价值链向高端延伸。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推动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
(六)实施平台载体创新工程
新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开发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围绕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节能环保、软件与信息、金融等重点行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各级*,共建一批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和集创业孵化、信息查询、研究开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引领行业发展。
促进企业平台化发展。创新平台化发展思路,支持一批有条件的贸易商、制造业企业、服务机构等向平台企业转型升级,带动和整合上下游相关服务资源,实现综合服务供需精准匹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导平台型企业加强产业链之间资源共享,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柔性化、分布式服务,形成企业间的互联互通。鼓励基于互联网、服务、信息化的平台模式发展,帮助有特色、有优势的中小企业更大范围地持续创新。抓住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机遇,鼓励科技型、智慧型中小企业参与平台经济建设,增强服务业企业服务全省的能力。
建设专业化服务经济平台。结合物流、科技、金融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发展,培育引进有竞争力的平台企业,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工程,设立独角兽企业培育专项基金。鼓励有条件的贸易商、服务业企业内部贸易平台、资讯服务商等拓展服务领域,向平台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具有总集成能力的专业化服务平台。引导省内龙头物流企业与平台企业统筹建设物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共享既有物流载体、信息平台和运行网络,构建适应平台经济发展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集聚重大科技资源,推动平台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或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入推进“111”创新工程,实施重大创新平台引领工程、创新型领军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
六、强化支撑保障,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全省服务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重要*策制定、重点项目推进的统筹指导,建立完善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结合实际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以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为指导,细化*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科学有效推进规划实施。建立分工明确、无缝对接、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策措施落地见效。加强对落实情况的评估分析,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建立健全调研、决策、实施、考核、监督、奖惩等一整套组织领导体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
(二)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清理不合理限制条件,鼓励社会力量扩大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积极推动“放管服效”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推进服务业行*审批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高起点申建中国(山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复制推广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经验,结合我省实际,聚焦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交通运输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重点领域,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适应服务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特点,创新监管方式,坚持审慎监管和包容式监管,提升监管能力。
(三)强化要素保障
落实和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策,根据服务业发展新特征,研究制定操作性、针对性强的服务业发展*策。推动人才*策不断完善,强化人才供给。鼓励各地制定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和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目录。完善服务领域职称评定制度,鼓励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统筹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支持传统工业企业或关闭的工业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服务业企业通过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供应方式取得土地。强化财*金融支持,支持各地统筹财*资金和发行一般债券、专项债券,对服务业集聚区和标杆项目重点支持。引导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扩大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规模,帮扶上市后备企业及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和新三板等首发上市。加大人才投、人才贷等金融产品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撬动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
(四)完善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和监管体系,研究建立实施规划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本规划提出的重大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定期发布评估结果。加快制定我省重点服务领域监管目录、流程和标准,积极探索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联合执法和协同监管,发挥审计、统计、行业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社会监督作用,构建高效协同的服务业监管体系。围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相关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制度。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标准贯彻执行和推广。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或搜索“仁泽医药”
更多精彩等着你!
地址:太原市尖草坪区古城街道滨河东路北段210号滨河果岭10幢1004-1005二层商铺
电话:0351-3983492
邮箱:sxrh@shanxirenhe.com
版权所有:山西仁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5-2020, renzegroup.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号:晋ICP备15009263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晋)-非经营性-2014-0008